[摘要] 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共打造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08个,连线成片打造生态文明村1427个,新建环境整洁村4973个。
任城区长沟镇水牛陈村原有的池塘被改造成休闲公园美丽乡村街景曾经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畅的水泥路、垃圾坑塘变得水清岸绿、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夜晚的街巷灯火通明……刚刚结束的国庆长假,回老家或者近郊游的市民发现,美丽“蜕变”的乡村原生态环境越来越舒适。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共打造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08个,连线成片打造生态文明村1427个,新建环境整洁村4973个。同时,农村道路硬化里程由2012年初的1.26万公里发展到2014年底的2.91万公里、镇村绿化覆盖率由27%提高到30%、村庄亮化率由45%提高到98.4%、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由52%提高到95%、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
臭水塘“变身”人工湖,新增的小公园“很是味儿”
如果单纯看数据可能比较抽象,但是对于每位生活在美丽乡村的村民来说,近两年村里的变化可以用“巨大”两个字来形容。“在母亲儿时,村里就有这个池塘,那时很多人在池塘里洗衣服,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就不那么干净了,后来池塘里的垃圾越来越多,水越来越臭,有的村民就把垃圾甚至死掉的牲畜直接扔进里面,时间长了,大伙都捂着鼻子经过。”嘉祥县梁宝寺镇陈庄村80后的小陈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对坑塘清淤扩容后,在周围栽上了垂柳,安设了护栏,居民既可以跳舞娱乐,也可以休闲垂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除了道路、路灯安装之外,村里旧池塘的改造做得“是味儿”。“村里基本上都会有1处池塘,多的有5个,美丽乡村建设之前,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理,废弃的池塘变成了垃圾池,改造之后将旧池塘变废为宝,既是村里的小公园,同时也能够唤起更多人儿时的记忆。”济宁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池塘清淤改造之后,蓄上清水、种上睡莲、水草、放养鱼类,池塘边修好护栏、空间较大的再安装好健身器材,这样村子里就增加了个小型的公园,一年四季的景致各不相同,村民农忙后就能和城里人一样在此处散步赏景。
美丽乡村招来很多投资客,村民收入翻一倍
国庆节期间,阳光照射在五宝庵山上,显得特别清新秀丽,山脚下便是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连成片的猪芽皂基地。村民刘先生高兴地说:“美丽乡村招来了很多投资客,让过去烂在树上没人要的皂荚豆出了名,现在,俺光靠皂荚育苗一年就能挣30多万元。”如今,北齐村的皂荚树育苗产业越做越大,成了村民的致富项目,这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打开了农村种植业市场,也激活了近年来非常吃香的乡村生态旅游。“俺村就在去石门山景区的路上,俺也想沾沾旅游的光,搞搞农家乐。”自打美丽乡村建设把村子扮靓了,包括郭先生在内的很多曲阜市石门山镇梨园村村民开始琢磨怎么借好这股东风发财。
经营村庄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美丽乡村建设负责到底的过程,邹城市、曲阜市对乡村游的指导已经精细到一家农家乐店面的设计、一道菜品的命名。记者了解到,济宁美丽乡村将以业为基,大力发展农村新兴业态,当地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运用经营村庄的理念,挖掘村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农村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吸引更多游客,济宁多地尝试开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游活动,以“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为主题的活动四季不断,5月份,邹城市城前镇举办的桃花节就吸引了近10万人。
家门口能跳广场舞,文化生活更丰富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晚饭过后,在汶上县南站镇东和园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几十名村民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东和园社区是三村回迁共建的新型社区,居民张阿姨笑着告诉记者,“拿到钥匙的那天,我一眼就看到了小区的广场,太好了!以前大家想跳广场舞想健身找不到地方,现在好了,这么大的广场,跳舞、健身都不成问题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儒家文化进农村”工程、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培育体现儒家文化的乡风文明。市妇联集中开展“清洁庭院”行动,建立“巾帼清洁志愿队、庭院环境监督队、庭院环境评比文员会”三支队伍,落实庭院整治“门内五净”和“门前三包”责任制,新增“清洁庭院”8.5万户,促使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文明习惯大改观、农村文明程度大提升。
“文化广场建设是手段,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才是终落脚点。”美丽乡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登记注册业余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文艺爱好者近20万人。文化广场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每到夜晚,村民自发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打篮球、打乒乓球、健身锻炼、唱戏曲、跳广场舞等,各得其乐。谈起村里的变化,不少群众都深有体会,“村里读书学习的多了,打麻将赌博的少了;尊敬老人的多了,家庭不和睦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酗酒闹事的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新闻1+1
南张街道村村美 村民人人都夸好
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从村村净到户户通,从一村翠绿到一院洁净,每座“美丽乡村”的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美丽的变迁背后总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一些默默耕耘的人。国庆节期间,记者来到任城区南张街道多个“美丽乡村”,为大家揭开美丽蝶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脏、乱、差农村旱厕被清一色水厕代替
在艾平村村民王先生家里,记者看到,原本臭气熏天有伤大雅的化粪池被水泥填平,蹲式、坐式马桶厕所与城市居民家中的厕所无异。“我家的厕所今年6月份就改造好了,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每家改造需要3400元的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目前艾平村旱厕改水厕已经改了180家,自2014年10月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村民都很支持,争先恐后地申请要改。”艾平村村主任房俊根说。
为保证改厕工作落到实处,街道专门成立了技术指导组,每个项目村都建立了改厕技术服务队,在物料准备、模具制作、厕所选址、厕缸安装、厕所维护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目前,南张街道受益于农村改厕的家庭已有600余户。
路面修通路灯亮起轿车也敢往家开了
走进南张街道赵庙村,记者看到村内水泥路宽敞干净,道路四通八达,白墙绿树、公共厕所洁净卫生。村民王大爷说,以前老年人一到下雨天都不敢出门,有车的人也不敢往家开,有些道路只能让拖拉机通行,其他车辆只能寄放在别人家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执行,道路、路灯、娱乐设施等逐渐完善至各个村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赵庙村及附近村庄的道路逐渐由小土路变成水泥路,路灯也随之亮起来。“路修好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下雪天气了,路面不仅能开拖拉机,人走着也方便,买辆小轿车也敢往自个家开了。”
修水利治坑塘节约又环保
南张街道军王村是个村集体收入较低的村子,进行乡村建设除了靠政府补贴,村民也进行了自愿募捐,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村支书王敬涛说,全村20余口机井全部改造完毕,同时将村里原先自行挖掘使用的下水道全部用混凝土重新浇筑,地面找平,污水不存,每个下水道上面都加盖了12公分的盖板。针对脏乱的坑塘治理,军王村制定了一套绿化环保的方案——村里准备增加一个污水处理的环节,坑塘周边种植上毛竹等绿化植物,既美化了环境,也保持了整洁。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