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绿城和融创不约而同瞄准刚需市场,让业界疑惑:面对疲软的市场,高端住宅开发商是否也面临转型的压力?
“以往绿城40%~50%左右的销售额来自给富有群体造住宅,2015年开始,绿城会做一个调整,这一板块可能只占10%~20%的份额。”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1月23日在青岛的一次业主和媒体的交流,引发了业界震动。很多人没有想到,在国内深耕高端住宅领域的绿城居然也开始为白领建房。
在绿城调整产品结构的背后,是日趋严峻的市场环境。宋卫平甚至提出,向小米创始人雷军学习,做利润只有不到7%的产品。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也许会让本来毛利就在不断下滑的地产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产品结构调整
据报道,宋卫平在上述交流会上曾透露,未来绿城将为中国城市主要的群体“白领”建房,尽可能推动80后、90后城市白领的生活品质、丰富程度和生活幸福程度,这是回到绿城后要做的事情。
几乎在宋卫平发表上述讲话的同时,绿城曾经的合作伙伴融创也传出了收购佳兆业的消息。和融创定位高端消费市场不同,佳兆业是一家以刚需产品为主打的房企。
绿城和融创不约而同瞄准刚需市场,让业界疑惑:面对疲软的市场,高端住宅开发商是否也面临转型的压力?
业内分析师杨科伟表示,根据调研,从2010年开始,市场48%的购房者就是为了改善需求。因此他对绿城转型“刚需”的想法的正确性有所怀疑,因为刚需并不成为未来房产市场的主力。
对此,绿城方面表示,所谓转型“刚需”,是媒体的一种误读。根据此前的了解,绿城所针对的白领购房人群年收入也要达到30万元左右,和通常意义的刚需存在一定的差距。
宋卫平的一位助手告诉记者,宋卫平所说的白领应该指的是中等收入人群,有些人虽然不是白领,但收入却并不低。这些人有改善居住的需求,也可以视为“刚需”的一种。
但绿城产品结构将有变化,这一点是肯定的。
这种改变和购买力有一定的关联,如今改善型需求购买的主力户型在90~120平方米。而80后、90后的生活习惯和60后、70后不同,家庭的小型化,使得消费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变小。
杨科伟表示,目前的改善型产品不像此前那样大幅增加户型面积,和目前土地出让价格较高有关,开发商要控制总价,就必须要缩小建筑面积,以保证楼盘的销售。
盈利模式变化
在户型面积无法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开发商怎样吸引改善型消费者入市买房?杨科伟说,开发商主要通过增加硬件和配套来实现。
比如,上海大宁金茂府项目就安装了抗霾防PM2.5系统、全屋软水净水系统、智能家庭控制系统等十二大科技系统,用高科技全面提升楼盘的品质,以和周边乃至整个北上海的对手差别化竞争。
记者梳理海尔、小米等智能家居企业的合作房企发现,前30强的房地产企业中,已有超过15家企业和上述两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在多个场合提出,未来房地产开发的盈利模式,将从主要靠土地增值获利,转向依据“人性需求”开发获利,住宅成为一种可以接入医疗、教育、超市、保险、家居等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潘石屹、宋卫平、冯仑等都表达过类似观点,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盈利模式。
张化东表示,智能家居、低碳科技等产品,正是房地产企业搭建住宅互联网平台所必需的硬件,将是未来开发商创新盈利模式的关键。
而对房企来说,房屋售出后的服务,也是弥补产品升级后利润压缩的必经途径。只有大量增加服务领域的盈利,开发商才能在产品升级后不涨价,进而达到快速周转,提升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
延伸阅读:
房地产业遇全面颠覆 只有地价“逆势”创新高
住建部将推官办租房信息平台 鼓励开发商做“公” 扬子晚报 2015.1.15
昨日住建部发布培育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性文件,未来政府有望建立官办租房信息平台,在供个人发布信息的同时呈现中介信用档案,鼓励社会“公”发展,支持开发商持有出租房源。业内人士认为过低的租售比将是这个计划推行时大的障碍。
主推部门:住建部
房地产中介机构:公布经备案的中介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实施阻碍:单靠出租四五十年才能回本,开发商能接受吗?
鼓励“公”,支持开发商变售为租
这份《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将建立住房租赁信息政府服务平台,出租人可随时发布出租房屋的区位、面积、户型、价格等信息,承租人可发布租赁房屋的需求信息,并逐步实现平台对接。此外,该信息平台还将具备为房地产中介机构备案提供方便,公布经备案的中介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的功能。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实现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
在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该《意见》提出将培育经营住房租赁机构,鼓励成立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通过长期租赁或购买社会房源,直接向社会出租,或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装修改造后出租。实际上,目前在租房市场上常见的“公”,就是这类租赁机构的雏形。除了鼓励“公”的发展外,该《意见》还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商将新建商品房(资料、团购、论坛)中长期持有部分房源,通过与住房租赁公司合作等方式用于向市场租赁,或转成租赁型养老地产和旅游地产。
分析:四五十年才回本,哪个开发商肯干?
对于这份刚出台文件,南京我爱我家市场部经理胡涓娟认为方向是好的,租房市场系统化管理确实刻不容缓,但实现的道路是较为困难的。胡涓娟表示,相比二手房(房源、代理、租房)交易市场,住房租赁市场如何做到信息收集是大的问题。主要因为租房成交时间短,各种长租、短租、二房东出租等情况在系统上无从鉴别。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建立不难,但要实现网上备案和管理不太容易。
胡涓娟认为,目前中国各地的房屋租赁市场,大问题是绝大多数房源掌握在个人手上,而同时房屋租售比的悬殊,让房东们只会把出租当做短期过渡手段,卖房才是终目的。如果个人不愿意签订长租协议,政府无法干预,租客也没有安全感,往往有了一定储备基础就选择买房。根据我爱我家的数据测算,一般月租3000元左右的租房族,只要能付得起首付,基本都会转而选择买房。看得出来这份《意见》是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通过经营性租房公司和开发商变售为租来解决这个问题。鼓励经营性“公”公司发展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但由此可能衍生的合租、群租等问题也需要一并考虑到。
而对于支持开发商将一部分新建房源变售为租,其难度可能更大。首先对开发商而言,成本回收是首位的。胡涓娟举例表示,根据中介机构测算,目前南京市区内一套200万元左右的住宅,月租金能达到4500元左右已经很不错了,平均租售比基本在1:45左右。这意味着一套成品住宅,如果单靠出租,要45年才能回本,这还不考虑财务成本,因此很难有开发商能够承受。即便是有利于出租和管理的酒店式公寓项目,目前基本所有房企也都是选择出售,而不是直接自持出租。
延伸阅读:
房地产业遇全面颠覆 只有地价“逆势”创新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